80余年来,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全佳桥村民兵接力守护抗日烈士墓,并积极为无名烈士寻亲——
让“十五同志”都能回家
■陈福良 本报特约记者 张沈欣
“陈老伯,当年和您哥哥合葬的无名烈士中,有3位烈士的身份信息确认了,他们分别叫陈瑞康、王寅坤、倪木炳……”仲夏的一个清晨,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全佳桥村民兵连民兵吕杭滨和几位队员先去祭奠了“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随后来到陈纪先烈士的弟弟陈其安家中,和他分享了这个消息。
记者了解到,这座“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全佳桥村民兵守护了80多年。
时间拨回1943年12月22日,浙东抗日根据地余上自卫大队第二中队在夏王宅村(今属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全佳桥村)附近执行任务时,与日伪军遭遇。该中队为掩护主力撤退奋力还击,但因敌我力量悬殊,15位战士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将15位战士的遗体合葬在一处,立碑为记,碑上写着“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的字样。因种种原因,只有6位烈士有基本信息,分别是钱松泉、朱敬之、陈水林、陈纪先、陈江标和张登记,其中,陈纪先烈士有姓名、职务,但无家庭地址。有2位烈士名字叫水虎、能法,但不知道姓什么,其余的7位烈士无名无姓。
全佳桥村民兵连的前身是夏王宅村民兵连,最早可追溯至1943年2月在当地成立的“抗日复仇先锋队”。自烈士牺牲后,当地民兵自发承担起守护烈士墓的任务,定期组织墓区修缮、祭扫等活动,在全佳桥村一带持续寻访战斗亲历者等相关人员,确认无名烈士身份并开展寻亲工作。后来,该村组建了以民兵、党员以及青年志愿者为主要成员的护墓小队,专门负责清理墓区杂草、献花、培土等。小队部分成员主动担任讲解员,为前来祭扫的人们讲述十五英烈的战斗故事。时间久了,“尊崇英烈 守护英魂”成为该村不成文的村规。
“当时,我哥哥想去参军,家里人刚开始不同意,他偷偷跑去报了名。后来,哥哥牺牲的消息传来,我们一家人一度想去找哥哥的安葬地,但因为还在打仗不方便去。再后来,我们就和哥哥的部队失去了联系。”回忆过往,陈其安红了眼眶。在寻访战斗幸存者、抗战老兵谢裕新等人的过程中,该村民兵逐渐还原当年那场战斗的细节,并了解到:陈纪先烈士是马渚区天华乡东蒲村(今泗门镇镇南村)人。几经辗转,他们找到了烈士陈纪先唯一健在的家人——他的弟弟陈其安。
近年来,该村民兵连民兵通过查询全国英烈网公开的烈士信息,再结合余姚市烈士信息库进行筛查比对,找寻烈士身份线索。
2023年,吕杭滨等人了解到,来自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的烈属正在寻找名为“童遵孝”的烈士,他们手头掌握的线索指向全佳桥村。结合烈属提供的信息,两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等军地相关部门经核实确认,童遵孝(曾用名童志刚)便是“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中埋葬的其中一位烈士。得知这一消息,大家倍感欣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此为契机,余姚市人武部会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开展“青山有幸”无名英烈寻访行动。他们依托马渚镇武装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组建寻访队伍,查阅周边村落及相关部门的史志、年鉴记载,找寻红色历史资料。该村民兵连、护墓小队等则持续探访相关人员,用音视频等方式,记录口述史料。在多方努力下,前不久,陈瑞康、王寅坤、倪木炳3位烈士的身份信息得以确认,家属信息仍待进一步完善。
“回忆偏差、行政区划变化,给我们确认信息带来了很多困难。加之当年许多战士会使用化名,很少携带可以证明身份的物品,寻访过程好似大海捞针。”吕杭滨坦言,“但亲历者和他们的亲人年纪越来越大,再不抓紧就来不及了。还有3位无名烈士的身份待确认,我们会继续努力,让‘十五同志’都能回家。”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