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陆氏历史名人】陆迪钧 ——智勇双全,忠勋千秋
陆迪钧,陆氏81世,迪字辈,安徽省涡阳县人,早年在家乡读了两年初中后,因对封建家庭不满,毅然离家追寻理想,开始了他的传奇革命历程(以下是根据相关网络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并不完整)。
一、投身军旅,结识进步力量
1936年3月,陆迪钧追随同乡前往张家口,此时日本帝国主义正侵略中国东北三省,并向华北步步紧逼。目睹日寇暴行,陆迪钧激于爱国热情,决心报效祖国。适逢29军38师(冯玉祥西北军旧部,军长宋哲元、师长张自忠)在当地招兵,他报名成为学兵队一员,由此踏上了革命道路。在学兵队中,他遇到了时任参谋长的张克侠(后证实为中共秘密党员),张克侠对陆迪钧的鼓励和指导,为他日后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潜入敌营,长期潜伏
1937年6月,陆迪钧考入29军参谋训练班,张克侠兼任教育长,两人关系更为密切。抗日战争期间,陆迪钧随军转战多地,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1939年10月,他不辞而别,赴湖北投奔时任33集团军参谋长的张克侠,被安排在干训班担任分队长,后调至参谋处任参谋。在此期间,张克侠对陆迪钧进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介绍共产党、新四军、八路军抗日情况,使陆迪钧的思想认识得到极大提升。
1944年夏,陆迪钧被动员带兵,到59军180师538团9连任连长。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11日,在徐州东北穆柯寨内战前线,因不愿与新四军作战,他未放一枪,便带领全连撤出阵地,险被国民党枪毙。这一事件使陆迪钧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离开反动阵营,到解放区参加革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未立即成行,而是继续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
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1947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反攻,陆迪钧的革命活动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他利用在59军中的职务之便,积极发展革命力量,为后来的起义奠定了基础。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时,陆迪钧已成为59军中的关键人物,担任38师部作战少校参谋。
11月8日,淮海战役刚刚爆发两天,驻扎国民党军防线最前端的第3绥靖区第59军、第77军等部,在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通电起义。然而,起义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驻防台儿庄地区的第59军38师内部出现了混乱。师长杨干三犹豫不决,师部特务连、工兵连等几位连长甚至围着师长吵闹,公然反对北上接受改编。
关键时刻,陆迪钧及时赶到。他作为国民党中央军校(黄埔军校前身)毕业的“学长”,与这些连长们平时私交不错,他的到来让这些人收敛不少。陆迪钧义正辞严地指出:“天塌下来有谁能顶得住?咱们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侠公(张克侠)和孟夫子(第59军副军长孟绍濂)怕咱这些人的老婆当寡妇,才带咱们走这条路。你们谁还能想出别的好办法?咱们不跟着部队走,到别处谁管饭?”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在场军官的心,他们最终低下了脑袋,表示愿意服从命令,带领部队北上接受改编。
四、智慧劝导,确保起义成功
陆迪钧不仅以理服人,还以实际行动稳定了军心。他劝说大家赶紧回去掌握部队,等候命令,并指出共产党的代表已经到了部队,对起义官兵的政策大家都很清楚。跑回徐州去,不会有好果子吃。在他的劝导下,那些原本反对起义的连长们最终指挥部队向操场集合,准备向北进发。
陆迪钧的及时出现和智慧劝导,确保了起义的顺利进行,为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长驱直入、插向敌人纵深开辟了道路。他的英勇行为和坚定信仰,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五、转业地方,继续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陆迪钧转业到地方工作,曾在福州等地担任地级干部要职。他继续以军人的严谨和党员的忠诚,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
陆迪钧的一生,是忠诚与奉献的写照,是智慧与勇气的结晶。他早年投身国民军旅,结识进步力量;深入敌营,长期潜伏;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确保起义成功;转业地方后继续奉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