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姓源流考辨:正本清源以明世系
陆氏修谱,肇于东汉,实开世家官修谱牒之先河。秦汉以降,谱牒之制,专为王室诸侯而设,民间未与焉。及至东汉,门阀制度渐兴,谱牒遂为世家大族维系地位、角逐仕途之利器,朝廷亦重其修撰查验。
第十六世祖陆闳,字子春,官拜颍川太守、尚书令,于东汉初年奉旨创修陆氏谱牒。是时,陆氏已为江东望族,本出田齐,乃齐宣王少子田通(字季达)之后裔。田通封于陆乡,子孙因以为氏。朝廷为明世系、辨门第,常亲预谱事,或钦定纲目。陆氏谱牒得官方认证,世系明晰,可信度颇高。
自此而后,世家大族纂修谱牒,多由官方出面,天子亦时或钦定。陆氏之谱,遂为典范,唐宋屡修,蔚为大观。陆氏修谱之早,于民间实居首位,传承明晰,于史有征,足垂后世。
然至今,仍有个别家谱,虽接吴郡陆氏世系,却将陆终与楚狂接舆视为陆氏先祖,实乃谬误。
姓氏之考,贵在信而有征。
一、陆终为始祖说辨谬
陆终之名,首见于《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此乃上古传说人物,距今已四千三百余年。然考先秦典籍,并无陆终之后以“陆”为姓之记载。
至北宋《广韵》(成书于1008年),始见记载:“相传颛顼曾孙吴回于帝尧时任火神祝融,其子名终,封于陆乡,称陆终,后代以陆为姓。”此说上距陆终传说时代已逾三千三百年,诚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且陆终六子后裔衍生之姓氏,皆有明确记载,独无陆姓,足见此说虚妄不可信。
二、楚狂接舆名实考辨
楚狂接舆,确载于《论语·微子》,与孔子同时代。详考典籍,可得三要义:
其一,接舆未必姓陆。“接舆”之意,当为“接孔子之车舆”,乃时人据其行为所称之别号,非必为人名。先秦两汉典籍均未载其姓名,足见其时已不可考。
其二,陆通之名晚出无据。直至晋代皇甫谧(215年—282年)《高士传》中,方称“陆通,字接舆”。皇甫谧上距孔子时代已七百余年,其说恐为附会,不足为信。
其三,接舆与田通非为一人。有家谱妄将接舆视为田氏陆通,此大谬也。接舆与孔子同时(公元前6世纪),而田通乃齐宣王之少子(公元前4世纪),二人相距二百余年,岂能混为一谈?
三、陆姓源流考
陆姓之主源,当为以邑为氏:
战国时,齐宣王封少子田通于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子孙以邑为氏,称陆氏。此支传承有序,史称“陆氏正宗”。
其他可靠来源:
以国为氏者,春秋时陆浑国(今河南嵩县东北),于公元前525年为晋所灭,遗民以陆为氏。
鲜卑改姓者,北魏孝文帝改革,步陆孤氏改为陆姓。
北方战乱频繁,陆浑与步陆孤之后,目前鲜见于世。
蒙古族改姓者,元代蒙古族部分改为陆姓。元顺帝第六子世厚,元亡后避难迁入沔阳县陆家台(今属湖北洪湖市),以“第六子”之故改姓陆氏,其后裔主要居于湖北洪湖、监利等地。另据载,明廷曾赐元人五十六姓名陆忠。
避祸改姓者,明建文帝朱允炆后代有避祸改姓陆氏者。据传,朱允炆子孙一支改姓陆,隐匿于江南一带(主要居于苏州),另一支改姓邓,匿居湖南。苏州天官坊陆氏有“不与凤阳朱氏通婚,不与湖南邓氏通婚”之家规,且子孙不得担任清朝实职官吏,或为此事之佐证。此支因母系为陆姓而改,与传统的吴郡陆氏并非同支。
四、结论
考陆姓之源,当摒弃虚无缥缈之传说,以信史为据:
陆终为始祖之说,乃后世附会,毫无历史依据。
楚狂接舆未必姓陆,与田通更非一人,个别家谱所载实为谬误。
陆姓真实源流多元,主源为以邑为氏,另有以国为氏、少数民族改姓(如蒙古族、鲜卑)、避祸改姓(如朱允炆后人)等。
姓氏考证,贵在实事求是。对于以误传误之说,当正本清源,以明世系。如此,方合慎终追远之本意,而不致数典忘祖。
【时间考】
陆终传说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
《广韵》成书:公元1008年
相距:约3300年
孔子时代:公元前551 - 479年
皇甫谧时代:公元215 - 282年
相距:约750年
接舆时代:公元前6世纪
田通时代:公元前4世纪
相距:约2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