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陆氏历史名人】陆怀恩传
陆怀恩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人),建字辈,陆氏76世,利辛县旧城镇新建村陆楼庄人。
陆怀恩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8岁时,他开始在本庄的私塾读书,然而四年后便选择了退学。不同于一般孩童的文静,陆怀恩自小便对舞枪弄棒充满热情。家人看出他的这份热爱与天赋,便将他送至蒙城探花府(武探花陆凤翔府邸)习武深造。在习武的日子里,陆怀恩虚心求教,刻苦锻炼,四年时光转瞬即逝,他已练得一身精湛武功,体格也变得异常壮硕。
咸丰年间,怀揣着满腔热血与一身武艺,陆怀恩投军至颍州府,成为了一名捕快。彼时,颍州府正被一飞贼孙蛟搅得鸡犬不宁。孙蛟连续作案,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尽管官府多次派遣兵力捉拿,却始终未能将其绳之以法,此案甚至惊动了朝廷。陆怀恩得知此案后,主动请缨,誓要捉拿飞贼归案。他细心研究飞贼的活动规律,精心制订捉拿方案,仅用了半月时间,便成功擒获了这位让朝廷头疼了12年的飞贼孙蛟。
陆怀恩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提拔,先是成为颍州府的官员,后又调任江苏怀庆府府官。在怀庆府任职两年后,因山西社会动乱频发,几任督军相继被暗杀,朝廷又紧急调陆怀恩前往太原府担任督军。他在任12年间,太原府治安稳定,太平无事。之后,陆怀恩又被调往北京,升任武官之职。
清光绪二十六年(此处原稿有误,应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日,陆怀恩带领卫队巡察时,亲眼目睹了两个洋人正在残害中国百姓。他义愤填膺,当即命令部下将这两个洋鬼子击毙,为百姓雪了仇,解了恨。然而,此事很快便被洋人得知,他们逼迫清政府惩治陆怀恩。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念及陆怀恩的战功,暗中劝他回老家暂避风头。
陆怀恩秘密返回乡里后,开始广置田产,建造楼房。他还出资在本庄挖掘了两道围壕,修建了高大坚实的寨门,并建了一座林壁庙以祈求平安。然而,尽管已远离朝堂,洋人却仍对陆怀恩恨之入骨,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他们不断向朝廷施压,迫使朝廷传旨让陆怀恩进京。
性格刚烈的陆怀恩深知,此次进京必是凶多吉少,厄运难逃。在悲愤交加之中,他选择了吞金自杀,饮恨黄泉。陆怀恩被葬在陆楼庄南500米处,其宗亲为他立了碑以作纪念。然而,岁月流转,又历经时代动乱,墓碑最终还是被毁坏。
陆怀恩的一生,是英勇无畏的一生,是守护家国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与勇敢,责任与担当。在国难当头之际,他挺身而出,不畏强敌,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斗。陆怀恩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永存,成为我们陆氏家人心中永远的丰碑,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字辈故事猜想:族传怀恩先辈十二岁入蒙城探花府习武,四年间颖悟勤劬,表现出色,应深得陆凤翔将军和家人喜欢。古时男子成年方取学名,幼年只呼乳名。离府之际怀恩先辈十六岁,因此我们猜想“怀恩”之名应该由探花府所取——探花府字派:“海士志良凤怀长”,字派上看,陆凤翔将军比陆怀恩先辈长一辈;皖北陆氏各支辈分清晰,即使不同分支,也是不会乱辈的;探花府为怀恩先辈取名,一定是根据他属于“建”字辈而对应取名的。以上猜想虽未验证,然两支陆氏字辈不乏有互用字辈的先例,比如凤翔公五世孙、抗日书画名家陆悦欣。这也足见皖北陆氏各分支存在字辈通用的现象,恰如枝叶同根之族谊,体现了不同分支的皖北陆氏亲如一家人的历史传统。
供稿:陆兆华 编辑:陆武 审核:陆伟